全球央行的數字貨幣想像:各自的計劃

數字貨幣這趟高速列車,從發車伊始,就給金融和科技行業帶來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只是,這趟列車最終會將我們帶向何方?

《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公開資訊發現,目前全球央行對於「要不要發行數字貨幣」這件事,各有各的態度和立場。 以中國、新加坡和法國等為代表的央行都有推出數字貨幣的計畫,瑞典、挪威、以色列和俄羅斯等國對於數字貨幣仍處於研究中,日本和韓國則對數字貨幣顯得「不是很感興趣」。

如今,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任何風吹草動都牽動著各方神經。 中國央行副行長范一飛近日透露,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下一步將合理選擇試點驗證地區、場景和服務範圍,不斷優化和豐富功能,穩妥推進數字化形態法定貨幣出臺應用。

一時間,關於「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箭在弦上」的呼聲四起。 但在各方興奮的同時,也有一些不得不直面的問題:關於貨幣和支付政策、金融穩定性、監管和運營等方面現階段都還不清晰,以及面對網路攻擊的脆弱性也並未得到測試。

1、國際戰場

縱觀全球,多國央行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看來,「過去幾百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從根本上來說,其決定因素並非軍事力量,而是金融能力。 未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仍然會反映到金融領域,特別是金融科技領域,而數字貨幣也許就是這場新競爭的終極戰場。 」

目前,全球央行對於「要不要發行數字貨幣」這件事情各有各的態度和立場:以中國、新加坡和法國等國家為代表的央行都有推出數字貨幣的計畫,瑞典、挪威、以色列和俄羅斯等國對於數字貨幣仍處於研究中,日本和韓國則對數字貨幣顯得「 不那麼感冒」。

事實上,在這個數字貨幣的終極戰場上,不同國家也有著不同的訴求和目的。

北京大學光華區塊鏈實驗室研究助理、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研究助理錢家彥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就實際情況來看,各國央行研究探索數字貨幣的直接動機存在一定差異,可以分為四類情況:

第一類國家想要發行數字貨幣是為了抵制美國經濟制裁,維護國內經濟平穩。 這類國家以委內瑞拉為代表,委內瑞拉深陷經濟危機,傳統貨幣體系面臨崩潰,通貨膨脹嚴重,無法通過傳統金融手段從外界獲得援助。 為了打破封鎖,這類國家寄希望于諸如數字貨幣此類無國界的價值儲備工具,將其視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第二類是以馬紹爾群島等為代表的國家,這些國家希望借此機會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從而可能意味著這些國家擁有更多的經濟主權。

第三類以中國、俄羅斯、新加坡、以色列、迪拜、愛沙尼亞等為代表,追求金融科技發展,改善現有體系。 比如,新加坡希望通過數字貨幣來促進跨境支付;以色列則是為了針對國內的黑市及漏稅現象。 這類國家經濟基本上都比較穩定,但為了追求金融科技的發展,把握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和補充或改善現有貨幣體系而加入宣告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探索中。

第四,以挪威、瑞典等為代表的國家其貨幣體系現階段由於某些外在因素而遭受到威脅或衝擊,所以希望通過法定數字貨幣來穩定國內現有貨幣體系,將其作為法幣的補充,確保央行對國內貨幣的控制權。

針對前兩種情況,錢家彥認為,目前數字貨幣並不能從根本解決由於國家經濟結構或者經濟地位所造成的問題,發行數字貨幣更多起到了維穩和促發展的作用。

黃益平指出,中國央行從2014年正式開始研究數字貨幣,在各國央行中算是跑在比較前面的,現在也在緊鑼密鼓準備推出,但其他幾家央行也很積極,最終究竟誰第一、誰第二,可能也沒有那麼重要,關鍵還在於誰的數字貨幣的功能更加完整。

2、有何魔力

2019年對數字貨幣來說是不平凡且意義重大的一年。 而在這一段發展歷程中,不得不提到Facebook欲發行的Libra。

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在美國國會針對Libra的聽證會上,強調了在數字貨幣賽道上「不創新」的風險,積極向國會「推銷」。 紮克伯格稱,當美國就Libra的問題展開辯論時,世界其他國家並沒有等待。 「Libra將主要由美元支援,我相信它將擴展美國的金融領導地位,以及我們的民主價值觀和全球監管。 如果美國不創新,我們的金融領導地位就得不到保證」。

這一事件對各國有諸多觸動,不少國家央行在此之後加快了發行數字貨幣的進程。

那麼,數字貨幣究竟擁有怎樣的「魔力」?

從個人使用者角度來看,數字資產研究院英國辦公室負責人、倫敦區塊鏈實驗室顧問、中歐區塊鏈協會管理委員會成員陳鈺什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隨著使用者安全意識和資料保護意識的提升,普通使用者自身存在一定的匿名支付和匿名交易的需求,但現在的支付工具,無論是移動支付還是銀行卡支付都無法擺脫銀行帳戶體系,滿足不了匿名的需求,也就不能完全取代紙鈔支付。

但如果僅僅是從個人使用者的角度,或許並不足以引起各國央行的巨大投入。 從央行的角度,又會對其有何裨益?

陳鈺什指出,對於機構來說,數字貨幣為境內發行、流通、利率管理、貨幣回籠和銀行間結算都提供了方便。

對此,錢家彥稱,未來的數字貨幣要盡最大努力保護私人隱私和匿名支付需求,但是社會安全秩序同樣重要,在遇到違法犯罪問題時要保留必要的核查手段,能夠追蹤異常資金流向,保存證據。

錢家彥以我國央行設計的DCEP為例談到,未來數字貨幣還會為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投融資、跨境支付提供很好的基礎設施。 同時,對於國家經濟核算也提供了更為準確、更具有效率和更透明的方式,為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還可以減少製造紙幣和硬幣所造成的資源消耗。

陳鈺什補充表示,此次央行即將推出的數字貨幣重點替代M0,而非M1和M2,簡單而言就是實現紙鈔數字化。

那麼,為什麼要替代M0?

陳鈺什對此的解讀是,首先,現在紙鈔、硬幣的印製、發行、貯藏等各環節成本相對數字貨幣都非常高,還需要不斷投入成本進行防偽技術研發,同時由於電子支付的發展,紙鈔和硬幣的便捷性不足,使用場景逐漸萎縮。 其次,M0由於交易匿名和偽造匿名,存在被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風險,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

錢家彥強調,所以央行數字貨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既要保持紙鈔的屬性和主要價值特徵,又能滿足便攜和匿名要求,同時還要在隱私保護和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之間尋找平衡。

3、風險暗藏

在數字貨幣帶給人們無限想像空間背後,有一些潛在風險不得忽視。

記者採訪瞭解到,12月11日,牛津大學CREDS會議上有觀點提出,推行國家數字貨幣或許會挑戰現有的能源體系。 該觀點認為,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未來主要會支援我國1.5億使用者,這在終端交易頻次方面會對能源系統進行挑戰。 該人士對未來數字貨幣需求端的大幅增加是否會影響我國能源可持續轉型方面的進度有所擔憂。

而且,數字貨幣發行的效果最終應當是降低社會成本,如果沒有一個非常成熟和安全的成果就進行推行,將對社會資源造成浪費,也十分危險。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近日也表示,數字貨幣的初衷是試圖解決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問題,特別是跨境支付方面的短板,希望通過新的科技手段提高支付效率,減少障礙。 但對於這樣的基礎設施如何管理,全球主要央行應該起到哪些作用,各方產生了爭議。

黃益平也指出,在不考慮政策制約的前提下,數字貨幣可以做到點對點交易,效率高、速度快,在國際市場上也會有競爭力,因此,數字貨幣國際化的障礙也相對較小。 但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主權貨幣,就需要接受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調控的約束,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是必要的。

當記者向陳鈺什拋去關於發行數字貨幣有何需要注意的事項及其潛在風險時,他開門見山地指出,目前針對央行數字貨幣裡中關於貨幣和支付政策、金融穩定性、監管和運營問題還不是很清晰,以及它們對網路攻擊的脆弱性並未得到測試。

對此,錢家彥補充到,各國發行數字貨幣應當有明確且有針對性的目標,不應在沒有深思熟慮之下「病急亂投醫」,否則可能既解決不了問題,還浪費了社會資源。

據陳鈺什介紹,目前大眾對央行在加密貨幣(DCEP)結構和實施上的猜測之一是各央行規定商業銀行資產必須由央行儲備提供全面支援。 「這種模式較為激進,會使得部分銀行業務被移除,有助於更好地實現金融包容並降低系統風險。 」陳鈺什稱,央行需要對商業銀行穩定性進行分析,如果出現銀行恐慌,私人信貸減少可能導致金融的不穩定性。 銀行恐慌和擠兌可能導致一些中小型公司負債過多甚至失業等負面結果。

除此之外,陳鈺什認為,發行數字貨幣對金融系統的教育仍是一個問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這可能進一步加劇技術失業和一些山區偏遠人群的脆弱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均認為,發行數字貨幣需採取謹慎方式推行,做好技術的反復驗證和試點工作,確保能夠實現高併發、高擴充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應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