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戰爭已白熱化,亞元ACU成新底牌

連綿數月以來,“狂躁”的香港現狀引起眾人矚目,也牽動了很多人的心,種種跡象都表明背後是美國黑手在頻繁操縱。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美國的意圖,就不難發現美國的本意:並不單單只是擾亂香港現狀。首先,香港已經回歸22年,已經不存在離間的空間,其次,這種擾亂只會讓中國增強對香港的控制。所以美國一定藏著一個更為隱晦目的——金融戰爭。

美元霸權

無論是貿易摩擦,還是在政策制定上專門針對中國企業,美國政治家所作所為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博弈,而除此之外,美國的博弈手段中最具優勢的手段之一就是金融。美元自從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脫離了與貴金屬掛鉤,拋棄了金本位的美元成了可以肆意增發的貨幣。但佈雷頓森林體系和二戰之後給世界造成的美元影響依然根深蒂固,美元強勢一直延續到現在。

所以,至今全球超過90%的國家都無法避免地要持有美元外匯,或者購買美元國債用於國際貿易,而美國則無需持有其他國家的貨幣,可以直接使用美元進行國際貿易。這種超越了一切貨幣之上的通行權於無形之中奠定了美元的霸主地位,讓本來是美國主權貨幣的美元強行成為了全球性通用貨幣。

在美元霸權的基礎上,美聯儲就完全可以操縱美元來“收割”全球,甚至是在美元霸權之下,美聯儲只要對匯率稍有調整就能夠影響全球經濟的走向。而在美國制度本身造成的經濟危機到來之後,美聯儲也可以通過操縱美元在全球範圍內“剪羊毛”,轉嫁經濟危機給全球,跳出金融泡沫的泥潭,以犧牲其他國家的經濟利益來給美國“輸血”。

1997年,美國擔心崛起的亞洲經濟會威脅到美元,發動了“狙擊泰銖”的金融戰。在強勢的美元面前泰銖毫無還手之力,泰國不得不放開貨幣管控,實行了完全市場化的貨幣政策。泰銖被“擊斃”之後,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國的貨幣相繼淪陷,“戰火”一度燒到韓國、日本。在日本,索羅斯卷走了日本股市10億美元,日本股市暴跌,房地產資金鏈斷裂泡沫破裂,開始了至今仍然未能改善的“消失的30年”。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雷曼兄弟銀行倒閉,美國兩大房地產公司房地美、房利美相繼遭遇資金困境,美國經濟哀鴻遍野,也恰恰是這個時候。美國利用雷曼兄弟的破產使全球金融系統中出現了1000多億美元的“窟窿”,引發了全球經濟恐慌。全球各國在恐慌之下加大了美元外匯儲備的數量,購買了大量美債。美國通過“量化寬鬆”政策得以喘過一口氣,但全球大多數新興國家的經濟潛力被美國這一次“剪羊毛”給收割殆盡,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南美的委內瑞拉、智利等國家因此經濟倒退。

時至今日,美元依然是全球最為強勢的貨幣,即使美國製造業的GDP只占到了美國全部GDP的11.4%,美國依然可以憑藉強大的美元霸權持續主導全球金融。

人民幣國際化和離岸中心

歐盟(歐共體)是率先實現對抗美元霸權的地區,歐盟成立之後考慮到單個國家的貨幣無法撼動美元的強勢地位,就開始謀求區域性通用貨幣,聯合多個國家的貨幣對抗美元霸權。2001年,歐洲區域性通用貨幣——歐元正式發行。不到17年的時間,歐元從占全球外匯儲備2%迅速增長到了超過20%。

作為經濟規模與歐洲國家大相徑庭的中國,則選擇了走另外一條路——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背後的深層原因無疑是推動中國經濟走向世界,通過離岸金融業務的費用收入,可以提高本國外匯收入;借貸資金的流入可以增加本國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的盈餘;通過提供服務可以增加本國就業機會和提高本國金融業的技術水準和人員素質;外國銀行大量湧入市場可以帶動跨國公司到本國投資;可以加速本國經濟發展和提高本國金融市場在國際金融界的聲譽和地位等。離岸金融已是當今國際金融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會繼續成為世界各國作為重點發展的金融領域,而且很可能會成為今後國際金融市場的核心和最主要部分。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意味著中國金融業的改革開放在GATS.,即《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框架下進行,力度進一步加大,過程進一步加快。根據GATS,包括金融服務在內的服務業開放和自由化應遵循透明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而服務業開放和自由化的核心內容是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這意味著外國金融機構將逐漸與中國金融機構展開完全公平的競爭,中國金融國際化發展將進一步加快。

從戰略上看,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各類金融中心的不斷湧現,必將影響國際資金流動格局的走向,這是國際金融競爭新趨勢對中國金融業發出的新挑戰。儘管中國國內各地都意識到這一趨勢,紛紛提出建立金融中心,但發展速度都受到國內制度環境的制約,而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無疑是迎接這一挑戰的一個戰略性步驟。當前,亞太地區一些老牌離岸金融中心已經成熟,而中國周邊又有一些新的離岸金融市場正在創建之中,例如,馬來西亞在短短4年的時間裏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納敏離岸金融市場。綜觀世界各國各地成功的金融中心,在發展中都抓住了當時的歷史機遇,新加坡的發展就是成功的例子。當前亞太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地區,資金流動也極為活躍。

離岸金融中心意味著要打造一種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國際金融市場,即能夠接軌全球金融,又能夠在危機之時控制住局勢的地方。中國有兩個,一個是澳門,一個是香港,但真正的亞洲金融中心,毫無疑問就是香港,也只能是香港。

2004年1月1日,CEPA.,即《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實施,隨後,香港持牌銀行開始經營個人的人民幣業務,這標誌著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初步形成。

所以,中國對抗美元的有利武器是人民幣國際化,而離岸人民幣結算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最重要一環,這最重要的一環恰恰在2004年的時候落在了香港。所以,擾亂香港是美國在貿易中無法占到便宜之後採用的極端手段之一。

展露新底牌——亞元ACU

有分析人士稱,香港的現狀如果持續惡化,那麼香港內部經濟就極有可能受到強烈的衝擊。香港自身經濟一旦不穩,那麼事關人民幣國際化最關鍵一環的離岸結算中心也自然無法運轉。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一旦受到阻礙,美元霸權就得以持續,中國就不得不動用更多外匯來進行國際貿易。

最為關鍵的是,只要中國動用大量外匯進行貿易,就必須長期持有美元外匯,中國經濟將死死的捆綁在美元之上。那麼,中國真的會如美國所願,乖乖束手待斃嗎?

很顯然,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上除了離岸結算,還有另外一張底牌。類似於歐元的區域性通用貨幣——亞元ACU。

亞元概念是1997年遭遇亞洲金融風暴“洗劫”之後,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東盟會議上提出的區域性通用貨幣概念。馬哈蒂爾總理呼籲東南亞國家借鑒汶萊和新加坡的貨幣互相1:1兌換的機制,實施東南亞地區的法定貨幣通用。但由於當時各國均處於金融風暴的風口之中,馬哈蒂爾總理的提議被擱置了。

2006年3月20日,亞洲開發銀行向媒體透露,該行將計算出亞太地區共同的外匯指標——“亞洲貨幣單位(ACU)”,亞元ACU由此問世。

直至最近,有媒體集中報導了亞元ACU白皮書將在12月16日即將發佈的消息,消息證實亞洲區域性統一貨幣亞元將採用區塊鏈技術,與中國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一樣,以數字貨幣的形式發行,通過聯繫匯率掛鉤離岸人民幣、並用黃金、法定貨幣等確保價值穩定。

據悉,ACU亞元的母公司——亞洲數字貨幣有限公司已經拿下了歐盟27國和亞洲15個國家的商標權。而這家公司的總部就在香港,也同時有很深的中國背景。不難想像,亞元ACU與離岸結算中心一明一暗同時行進的國際化戰略才是最為穩妥的方案。

如今,隨著香港的局勢持續失控,人民幣離岸結算遭遇困境。看似已經被逼到牆角的人民幣國際化其實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嚴峻,12月16日發佈的《亞元ACU白皮書》毫無疑問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掀出的另一張底牌,以數字貨幣形式存在的亞洲區域性通用貨幣將砸碎美國的“美夢”,向美元霸權發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