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論的市場討論聲不減之際,科企近期亦密集放榜業績,摩根大通亞洲TMT行業研究聯席主管Gokul Hariharan指出,這輪從2024年開啟的AI硬件上升周期,非常有可能延續到明年,甚至2027年,時下並未看到增長出現顯著的放緩。
其指出,當前科技股估值仍然合理,且由於供應端的增長緩慢,在未來的6到9個月的時間內,許多科技股的EPS預期會進一步上修,如若確乎得以實現,也就意味著股價仍將有走高的空間。
料大型科企明年Capex增長率達30% 現金流足以支持
Gokul Hariharan表示,AI的發展主要有兩個驅動因素。一方面,各類型的AI應用仍然在快速爆發,年增長甚至可以達到5至10倍,且此種現象不僅出現在Google(美:GOOGL)、Meta(美:META)這樣的大型科企,在新興公司和實驗室都有見及。
另一邊廂,維持增長支出的意願沒有改變,大型公司仍然可以利用自身的經營現金流,去支付幾乎所有的資本開支(Capex),甚至是不斷上漲的資本開支。其預計明年大型科企的資本開支增長率,可達約30%。而今年該數字應將有70%,較其早先預計的40%左右為高。
供應端增長未匹配 料科技股EPS預期續上修
此外,他強調,許多供應鏈的公司的產能還不積極,例如許多位於亞洲的晶圓代工、記憶體以及電力設備的公司,因此許多零部件可能會面臨短缺,從而延長投資上升的週期。
因此其認為,在明年的大部分時間中,供應鏈或仍將處於價格上漲的階段,從科企硬件供應鏈的角度看來,其實有利,可以幫助科技股的EPS(每股盈餘)提升。其預計在未來的6到9個月的時間內,許多科技股的EPS預期會進一步上修,如若確乎得以實現,也就意味著股價仍將有走高的空間。
Gokul Hariharan認為,目前這些公司的估值仍然相當合理,並不算過高。固然市場擔憂AI泡沫,因為上漲的行情幾乎已有三年,但今次供應端的反應仍然緩慢,需求端則維持強勁。他引述歷史經驗稱,一般科技行業的週期性波動轉變方式是,當供應開始足量,需求改變,導致供需的不匹配,從而觸發下行週期,但目前並沒有見到此種現象。
中國短期仍面臨芯片短缺 惟國產芯片質素已提振
至於芯片供應的短缺問題,總體而言,摩通預計半導體產業的收入在2026、2027兩年都可以維持雙位數百分比的增長。
Gokul Hariharan提出,中國公司越來越傾向依賴國產芯片,而國內的芯片供應鏈仍在建構中,所以中國可能還會在某種程度上面臨芯片短缺,至少到明年都可能如此。但摩通也指出,新一代國產芯片的品質已算不錯,且正在快速改進,例如華為、寒武紀、百度(9888)等。
科企將AI整合進入原本殺手級應用 聚焦垂直領域
而從應用端,摩根大通亞洲TMT行業研究聯席主管姚橙(Alex Yao)指出,相信明年科企仍會積極在原生的生成式AI的應用上創新,且從單一功能轉向多功能。
他坦言,並不能確定AI一定會誕生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但大型科企都在不遺餘力地把AI整合進入其原本的殺手級應用中,例如騰訊(0700)的微信、阿里巴巴(9988)的淘寶。他明言,雖然尚未在亞洲見到AI貨幣化的明顯跡象,但AI已經逐漸針對垂直領域,主要是可以幫助節省成本,為企業客戶創造價值。
中國Robotaxi成本低具競爭力 料明年啟海外大規模運營
Alex Yao續提出,AI另一個關鍵應用是無人駕駛車Robotaxi,中美兩國的成本存在顯著差異,美國的成本大約在15萬美元,而中國則低至4至5萬美元,這令中國方案在國際市場會更具競爭力。
他表示,中國的Robotaxi廠商都在尋求出海,包括前往中東、部分歐洲國際以及東南亞,由中國企業提供資金成本和算法技術,而當地監管機構或出行廠商,提供消費者網絡。其表示,已經見及該模式開始成為趨勢,預計明年會是此種模式在中東等國家,開始大規模商業化運營的第一年。
原文網址: AI泡沫論|摩通料AI硬件潮延續至2027年 科企估值合理EPS續上修 | 香港01
資訊來源: :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9435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