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源竞赛 大马电力扩张新纪元/谭凯俊

在过去两年,全球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AI技术竞赛。

从美国的OpenAI、谷歌,到中国的百度、阿里,再到欧洲、日本的科技巨头,人工智能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医疗、金融、制造、教育、交通等各个领域。AI不仅能生成内容、自动化流程,还能驱动新型药物研发、智慧城市管理和工业生产优化——它已经成为未来十年的“基础生产力”。

然而,要让AI持续高效运转,背后必须有一个巨大的“能源胃口”。每一次AI模型的训练,都需要庞大的算力支持,而这些算力必须依托数据中心来实现。数据中心不仅是服务器的集中地,更是AI算法的“发动机室”,需要24小时不间断供电和制冷系统。

 

抢地、抢电

Meta总执行长扎克伯格曾表示,公司将在未来几年投入数千亿美元用于AI产品研发,并为此兴建一个规模接近整个曼哈顿面积的数据中心,以承载海量的AI计算任务。这种投资规模不仅反映了AI对基础设施的高度依赖,也凸显了未来全球能源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

 

容量有限需求暴涨

这种趋势并不限于美国。全球主要AI企业正在寻找电力稳定、成本相对低廉、政策支持友好的新基地,以承载庞大的数据中心集群。而在新加坡因土地和能源成本高企、扩张受限的背景下,马来西亚正成为新的承接地。

截至去年9月,马来西亚的总装机电力容量约为2万7690兆瓦(MW)。虽然这个数字看似庞大,但面对到2035年可能超过10GW仅用于数据中心的新增需求,再加上电动汽车普及与大型基建项目的用电量,现有容量的余量并不宽裕。

 

换句话说,如果不提前进行电力扩张与储备建设,马来西亚将难以承接全球AI与数据中心投资带来的机遇。

在AI驱动的全球数据中心建设潮中,马来西亚正成为区域新热点。根据预测,到2035年全国数据中心数量将达到81座,几乎是目前的两倍。这些数据中心的最大用电需求可达10GW,相当于多个大型发电厂的总产能。

这意味着,AI越普及、数据中心越多,对电力的需求就越高。为了支撑这一增长,国家能源(TENAGA)必须不断扩展供电能力,并提前布局输配电网络和储能设施。而一旦TNB扩大投资,就会带动整个建筑与基建产业链——如金务大(GAMUDA)、双威建筑(SUNCON)、MN控股(MNHLDG)、南方电缆(SCGBHD)、Solarvest(SLVEST)、北方太阳能(NORTHERN)等公司都有望受益。

 

电力需求突飞猛进

过去十年,马来西亚电力需求增长大多与GDP同步,但2024年出现了罕见的6.5%年增幅,远超GDP增速。推手正是三大方向:

1.数据中心扩张——全球AI热潮与本地云计算需求叠加。

2.国家基建项目——LRT3、MRT3等大型公共交通工程。

3.电动汽车普及——政府目标2030年EV占比达20%。

 

最大资本支出

为应对用电激增,TNB在2025至2027年的第4监管期(RP4)将资本支出提升至429亿令吉,几乎是上一周期的两倍:

  • 64%用于能源转型基础设施,如可再生能源接入与国家能源转型蓝图(NETR)项目;
  • 30%用于满足新增用电需求,包括数据中心与工业园区;
  • 6%用于供电安全保障。

 

此外,国能2025年的年度预算高达200亿令吉,并承诺未来投入430亿令吉升级国家电网,以应对AI、大数据与储能的发展需求。

 

提前上涨

事实上,以上提到的一些公司股价已经出现了显著上涨,反映了市场对AI数据中心、电力扩张及基建周期的预期。这种上涨背后的逻辑很清楚:全球AI浪潮推高数据中心需求,进而推动电力与基建投资的增长。

但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几个问题:

  • 目前的估值是否已经反映了大部分利好?
  • 这种增长趋势能否持续3–5年?
  • 全球数据中心的扩张会否在电力瓶颈下放缓?

这是一个全球趋势驱动的投资主题,本地公司虽然可以受惠,但趋势的持续性与空间需要动态评估。

 

大马机遇

AI是全球未来产业的大方向,而马来西亚虽然缺乏AI芯片和算法的直接竞争力,却能凭借数据中心建设承接AI带来的能源与基建需求。

在这个链条中,电力供应商是核心驱动力,国能的投资不仅关乎电力保障,更是带动整个产业链繁荣的引擎。

换句话说,AI不只是硅谷的故事,它也会通过数据中心的形态,把机遇带到马来西亚,并让能源与基建企业成为这场全球科技浪潮的间接受益者。

 

资讯来源: https://www.enanyang.my/news/20250814/Testimonia-Column/95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