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要讓人才願意留下來發展科技領域,光靠高薪是不夠的,還需讓他們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有成長機會,而且被製度和社會尊重。
他們表示,科技政策的重點正慢慢從單靠吸引投資,轉向建立一個健全而有活力的科技環境,讓人才願意留下來發展,企業有信心長期投入,科技也能持續進步。
益普索(Ipsos)的一項調查顯示,63%的本地受訪者擔心人工智能將在未來5年內取代他們目前的工作,這個比例與去年的62%相比變化不大,顯示出國人對人工智能衝擊就業市場的擔憂並未減退,反而持續存在;趨勢也反映出大眾對於科技發展雖感興趣,卻也感到不安。
此外,在英國,當地企業正減少部分可能受人工智能影響的崗位招聘,反映人工智能正加劇該國勞動力市場的放緩趨勢。
不過,專家接受《南洋商報》訪問時指出,人工智能不僅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
他們說,科技行業不應再被視為“宅男”或理科生的專屬領域,文科生同樣能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展拳腳。
“若能及時調整心態,主動學習人工智能相關知識、提高數字技能,反而有望在科技浪潮中脫穎而出。尤其是數據分析、自動化流程、人工智能協作等領域,將成為未來職場的新競爭力。”
推動全民提升技能
ACCIO大數據中心總裁劉哲涵博士指出,大馬若要成為發達國家,須正視科技發展的重要,並推動全民技能提升,尤其是讓科技從“用人”的領域,轉型為“留人”的領域。
他強調,我國應借鑒新加坡的發展模式,以正確的時機擁抱對的科技和人才。
“新加坡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也沒有地理優勢,但憑借明智的策略,發展出全球領先的科技和金融產業。”
劉哲涵接受《南洋商報》訪問時指出,若要讓科技成為吸引人才的領域,關鍵不隻是提供高薪,而是要為年輕人建立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
他坦言,現階段我國在某些專業領域,如數學、物理、體育和電競,仍缺乏長遠的職業規劃支持。
“科技行業不該被標簽為‘宅男專屬’或隻有頂尖編程人才才能參與的領域。我們在過去3個月舉辦的人工智能自動化課程中,培訓逾200名來自非科技領域的學員,他們學會如何在不寫代碼的情況下,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化日常工作,從掃描單據到撰寫報告都能一站完成。”
他強調,文科生在科技領域的角色不容小覷。
“從訓練語言模型到界面設計、用戶體驗優化,許多科技工作都由文科背景人才完成。”
他呼籲政府借鑒新加坡模式,推動全民終身學習與技能再培訓計劃,同時設立培訓基金,鼓勵企業與員工共同參與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等課程,並增加實踐機會。
轉型科技開發者
看好農業金融製造業
劉哲涵認為,我國應從“科技使用者”轉型為“科技開發者”,其中農業科技最具潛力。
“我們是全球主要的棕油生產國,擁有豐富的熱帶農業數據,可發展精準農業、智能灌溉和病蟲害預測係統,不僅造福國內,也能輸出至其他熱帶國家。”
第二是金融科技,他指出,本地具備健全的金融基礎設施和開放監管環境,像數字銀行牌照和監管沙盒的推行,加上多元文化和地理位置優勢,讓我國成為東南亞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平台。
至於第三個潛力領域,則是中小企業和製造業的數字轉型。
“像陶瓷品牌Claytan和麻坡的家具廠,都具備本地獨有的數據資產,有利於推動智能製造、預測性維修和質量控制等創新應用。”
對於人工智能優先推動哪些產業?劉哲涵建議,政府應優先將人工智能應用在勞力短缺的行業,如餐飲、建築、保安等。此外,醫療與教育也是政策上必須優先考慮的領域。
“許多行業正處在衰退期,如派傳單行業、傳統德士服務等,它們未必需求減少,但因消費習慣改變而逐漸式微,我們必須前瞻性識別這些變化。”
“學術界不應一味追逐科技流行術語,而應堅持基礎理論研究,為技術發展提供穩固支撐。”
“大學可當技術研究的推動者,與產業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進行與本地環境相關的研究,如熱帶農業人工智能、多語環境的自然語言處理、或適合東南亞市場的電商人工智能模型。”
他呼籲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培育具備多領域知識與技能的複合型人才,並結合企業實習、行業導師等機製,讓畢業生在學習期間就能接觸實際工作,提升職場競爭力。
“我們應以‘人機協作’為核心導向,而非一味強調‘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科技應是提升工作價值的工具,而不是威脅。”
新崗位跨入門檻更高
未來很多崗位會消失,但也會有新的崗位出現,隻是門檻會更高。
北京科技大學國際學生中心副主任、材料學院教授張虎認為,科研是更純粹的國際合作形式,它不是從政治出發,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是互利共贏的。
他說,在人工智能浪潮之下,教育和科研也需要轉型。
他認為,高校應加強對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同時鼓勵跨國科研合作。
他相信,科研合作可成為推動全球理解與合作的橋梁,也能為學術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台。
“面對變化,最好的應對就是提升自己。”
他鼓勵學生在時代的變革中找準定位,主動學習、勇敢適應,不做被科技浪潮淹沒的一員,而成為駕馭未來的人才。
張虎說,隨著工業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科技的快速發展,無論在哪一國,傳統製造業確實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變革。
他說,一些曾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崗位,正在被機械設備和智能係統所取代。
他說,這種轉變雖帶來了效率和安全的提升,但也意味著崗位減少,競爭加劇。尤其是文員、低技術工種等重複性崗位,更容易被係統和程序所替代。
“未來的工作機會肯定還是有的,但它們對技術能力、學習能力、甚至學曆的要求會更高。”
對此,他提醒,不能停留在舒適區,而應主動追求更高的技術培訓和更強的知識背景。
他強調,不是所有工作都能被人工智能替代。
“創新性的工作、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還有一些需要判斷和經驗的工種,目前人工智能還做不到。”
他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力和經驗仍然是未來社會的重要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