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勝以上海金融為盾 香港能否成為國家之矛?

七國集團(G7)峰會周二(6月17日)結束,為G7時代以來首次未能發表聯合公報,美國的提早離場更加說明了西方主要國家間的離心以至裂痕。與此同時,穩定幣近日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被視為有可能動搖美元霸權的「特洛伊木馬」,對現有金融權力結構的直接挑戰。

在這個新舊局面交替的歷史節點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周三(18日)在上海陸家嘴論壇的發言,正是為中國的金融未來擘畫了一幅戰略藍圖。他不但質疑當前由單一主權貨幣主導、風險日益顯現的全球金融體系,更倡議建立更穩健、更多元的未來。

人行行長潘功勝指出,當前由單一主權貨幣主導的國際體系存在缺陷,主導國自身利益與全球公共利益的潛在衝突,美國國內經濟問題以風險形式向全球外溢,在地緣政治博弈中主導貨幣又被「武器化」。他因此提出世界需要一個更具韌性、更加公平、朝向多極化發展的金融新秩序,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挑戰,而中國不會只是現行體系的參與者,更是未來新秩序的積極塑造者。

 

裂變世界與中國藍圖

潘功勝以數據說明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三大支付貨幣,並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籃子中佔據第三大權重。國際貨幣體系走向多極化既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也是中國的戰略方向。短期而言,潘功勝認為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等幾個強勢主權貨幣可以構成良性競爭與制衡格局,以增強體系穩定性。從更長遠的視角,他主張發展SDR作為超主權國際貨幣,克服主權貨幣的內在矛盾。

任何金融體系的變革,都離不開支付清算系統、金融監管規則和國際組織治理等。潘功勝在陸家嘴論壇同時宣布了多項具體舉措在上海推進,包括設立數字人民幣國際營運中心、研究推出國債期貨等。前者可以確保中國在全球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競賽中,擁有自主可控的核心基礎設施;後者是為了掌握人民幣資產的定價權,建立抵禦外部金融攻擊的「護城河」。這顯示中國不只是在探討理論,而是已經著手建構未來金融新秩序,而其核心就是上海。

 

國家藍圖已現 香港助力破局

國家擘畫未來金融秩序,香港當然不可能缺席,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作為陸家嘴論壇主要嘉賓之一,也出席了論壇的開幕式暨上午全體大會。如果說上海是防守的盾,那麼香港應該扮演進攻之矛。當美國急於通過《GENIUS法案》將美元穩定幣「收編」以維護其霸權時,香港已搶先一步,以清晰的監管框架,為非美元穩定幣的發展打開了大門。

繼螞蟻集團宣布打算在香港發行穩定幣之後,京東也表示希望在全球所有主要的貨幣國家申請穩定幣牌照,實現全球企業之間的匯兌,將全球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由此可見,香港將成為探索數字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平台,在一個與國際完全接軌的監管環境中,試驗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在國際貿易、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既能有效推動人民幣出海,又設立了風險防火牆,不會直接衝擊內地的金融體系。

 

對接國家戰略 金融定位升級

就在陸家嘴論壇的同一天,在立法會會議上政府官員亦被問及香港如何深化金融發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例如在「跨境理財通」方面,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表示會設立創新的「三方線上會議」安排,以科技手段繞開跨境銷售的制度障礙。在專業資格互認和擴大市場流動性方面,政府表示會與內地研究改善空間,並推進包括人民幣櫃台納入港股通、引入大宗交易等工作。

取態穩健,然而也恰恰缺乏應對當前大變局所需的戰略格局。「優化」和「完善」始終停留在原有層次,未能主動引領市場開創新局面。當國家已經站到後單一化金融秩序、後美元獨大貨幣體系的層面擘畫未來,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就不能只是擴大跨境理財通、優化與內地互聯互通機制。

香港一方面須主動成為全球非美元資產,特別是離岸人民幣資產的首席「發行中心」與「定價中心」,透過發行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為人民幣國際化在數字領域開闢新局面;另一方面應該從「資金中介」升級為「管理中樞」,為全球配置人民幣資產的國際資本提供財富管理、風險對沖、法律保障及爭議解決等高附加值服務。在這場全球金融秩序的重塑中,香港這樣才能對接國家的宏大藍圖。

 

原文網址: 潘功勝以上海金融為盾 香港能否成為國家之矛? | 香港01

資訊來源: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4888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