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15日讯)中国将人工智能(AI)送上太空。中国企业国星宇航主导发起的“星算”计划,以“一箭12星”的方式,将12颗太空计算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于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12颗计算卫星,每一颗都具备太空计算和太空互联能力,将组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星算”计划由国星宇航主导,联合首批54家高校、科研院所、上市公司及投资机构共同投资。首发星座发射任务成功,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未来还计划发射更多卫星,构建由2800颗卫星组成的太空计算大网。
该计划目标是将算力服务器发射入轨,构建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本次发射任务是将首批12颗计算卫星入轨组网,每颗卫星均具备太空计算和太空互联能力。这批卫星除配备国星宇航自研的AI载荷外,还搭载之江实验室研制的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与天基模型,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
与传统应用型卫星相比,计算卫星将单颗卫星的计算能力从T级(万亿次)提升至P级(千万亿次),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5POPS,极大提升单星高性能太空计算能力。这些卫星之间还能像互联网一样实现互联互通,使用激光通信,通信速度最高可达100Gbps。该星座将完成系列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与应用。
太空中的计算卫星不仅是一种新的算力部署方式,还将改变科学研究方式。过去卫星采集的数据需传回地面处理,耗时费力;而太空计算中心可作为“太空智能中枢”,支持海量深空探测数据的即时在轨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再传回地面即可,省时省力,还能与地面算力形成互补。
太空计算卫星也是节能的有效方式。太空中没有臭氧层过滤,能接收更多太阳辐射,没有雨雪天气,可依靠太阳能为算力系统持续供能;同时太空的低温环境是天然冷源,有助于算力设备散热,这与部分企业在极寒地区建设数据中心以降低冷却成本的思路类似。
除了成本优势外,太空中的算力设备还能作为“天基数据”处理的有效路径,实现“天数天算”。
以遥感卫星为例,过去收集到的数据需传回地面处理,且传输过程受限于带宽。而此次发射的卫星同时搭载对地遥感载荷,可在数据采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直接将结果传回地面,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响应更为及时。
此外,卫星也配备了高带宽传输设施,未来有望开放与第三方卫星的通信接口,让“天数天算”服务更多用户。由于采用天地专用通信方式,太空计算中心的安全性也将优于通过互联网连接的传统算力中心。
在众多优势加持下,太空算力中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天地协同、互为补充,使天基算力成为未来算力体系的重要新选择。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资讯来源: https://www.enanyang.my/news/20250515/International/68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