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業戰略大轉向:四大目標揭示自動化時代的勝出關鍵|蘇仲成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自ChatGPT誕生後旋即席捲各行各業,而2024年被視為AI落地的關鍵年份。根據兩份重磅報告《Understan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A Playbook for Crafting AI Strategy》發現,一場企業營運邏輯的深層重構正在全球企業間悄然展開。

不再是實驗性導入、也不再只是聊天機器人或文件助手,AI已正式進入企業「策略級部署」的新階段。而背後真正的關鍵,不是單一模型或平台的選擇,而是企業是否理解AI自動化的四大目標——自主營運、大規模個人化、自動治理與營運數據化。

目標一:自主營運,讓AI接管例行決策

在報告中,多數成功導入AI的企業均不約而同地聚焦在「高頻重複決策」流程上。從製造業的預測維修,到金融機構的自動資產配置(robo-advisory),AI正在逐步從輔助工具升級為半自主決策者。

我們留意到,愈來愈多企業選擇讓AI主導日常營運中的「執行力」部分。例如:

美國運輸業者UPS導入AI排程系統,降低5%燃油成本

亞洲零售品牌以AI決定產品上架排序與價格動態

醫療機構以AI分析電子病歷,自動提出初步診斷建議

這類應用的共通特點是:AI具備即時反應、多源資料整合與持續學習能力,使得流程效率遠超人力可及。

目標二:大規模個人化,實現「一人一策」

從多位業界專家訪談得知,企業正快速朝向「Mass Personalization」發展,也就是讓每一位客戶都感受到獨特服務體驗。

Netflix、Spotify等平台早已做到內容個性化,而零售與教育行業亦緊隨其後。例如,Shopee根據使用者點擊與停留行為推薦產品,提升轉換率30%;線上教育平台Coursera根據學習進度與反應調整課程難度,減少流失率。

這背後倚賴的是:

精準數據標註

強化學習模型(reinforcement learning)

情感分析與自然語言處理(NLP)

「在AI時代,個人化服務將不再只是高端產品的專利,而是規模化競爭的基本門檻。」報告如此指出。

目標三:自動治理與錯誤修正,打造企業風控盾牌

生成式AI帶來效率與創意的同時,也可能引發錯誤資訊、歧視性內容與資安風險。全球多家企業正導入AI進行自動化合規審查與錯誤修正,以應對新風險環境。

報告舉例指出:

歐洲保險公司利用AI比對保單與通話紀錄,防範詐騙

美國律所導入AI審核合約草稿,自動找出條款遺漏

航空公司應用AI過濾客服回覆內容,避免不當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就因AI聊天機器人提供錯誤資訊而被判賠償。這提醒業界:AI部署若缺乏監控與人機協作設計,將帶來潛在法律風險。

目標四:營運量化與數據化,為AI部署打通任督二脈

「你無法優化你無法量度的東西。」這句話在AI部署上格外貼切。報告指出,許多企業未能成功擴展AI規模的根本原因,是其營運流程無法被量化或缺乏標準化指標。

先進企業在AI部署前,會先進行三項基礎工作:

1.⁠ ⁠流程標準化:明確定義每一步的角色與輸出

2.⁠ ⁠指標化管理:如每單處理時長、滿意度、成本

3.⁠ ⁠數據集中治理:將ERP、CRM、IoT數據整合入AI管線

當企業的流程能被「觀測、記錄、回饋」,AI才能真正介入、優化並推進自動化。

AI不是工具,是策略

根據《Understanding AI》,真正成功的企業並不在於「買了多少AI產品」,而是是否建立了一套從文化、數據、流程到決策的整合性AI策略。這也正是未來「AI原生企業」(AI-native organizations)與傳統企業的最大差距。

報告強調,企業領導者應將AI視為重構組織的槓桿,而非IT部門的專案。「AI不是技術投資,是領導力投資。」

小結:四大目標、四道門檻

總結四大AI導入目的與其對應門檻如下:

正如報告所言,2024至2025年是企業AI戰略分水嶺。能否在這段時間內建立清晰目標與可執行架構,將決定企業在未來十年是「自動化的領航者」,還是「被自動化取代的跟隨者」。

資訊來源: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3569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