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未知的十年,年輕人該如何準備?——獻給2025年畢業的一代
本文很榮幸邀得嶺南大學陳元通教授(Professor David Y.T. Chan)共同撰寫。他長年關注教育政策、跨領域學習與創新思維的推動,與筆者在人工智能應用與未來人才培育的理念上高度契合。本文章融合實踐經驗與教育專業的視角,旨在為正在迎向AI浪潮的新一代畢業生,提供更具前瞻性與啟發性的參考。
我們正處於一場技術巨變的交叉口。人工智能的崛起並非一場單純的科技革命,而是一場關於工作本質、知識價值、人類角色的大重構。從語言模型到自動化代理人(AI Agents)、從無人商店到AI客服、從虛擬教師到智能決策,AI正在逐步接手過去屬於人類的核心能力。
未來十年,我們將見證的不只是部分職位的流失,而是整個職場邏輯的重寫。大量例行、可預測、低認知的工作將被AI完全替代。連一些過去被視為「專業」的中階職能,如會計、審計、行銷設計、基礎程式開發、文書處理等,也面臨重大威脅。而AI不只會做事,還會學習我們的偏好、模擬我們的語氣、生成我們的創意。
面對這樣的局面,年輕人不禁要問:
- 我的專業在AI世代還有價值嗎?
- 我又應該學什麼?做什麼?
這篇文章正是寫給即將畢業、即將離開校園、迎向現實職場的新世代學生們——尤其是將於2025年畢業的應屆大學生與碩士生。我們希望回應你們的焦慮與迷思,從教育制度到個人選擇,從技能建構到價值定位,為你們描繪一條(我們認為) 能在AI世代中生存、成長的道路。
作為實踐者之一,我在今年成立了全新的「AiX Society(人工智能應用研究學會)」,旨在研究與推動企業如何實際應用AI,從日常營運到業務創新,建立新的工作流程與商業模式。我們觀察到,不只是大企業,越來越多創業家與中小企業主也正投入AI改革。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市場結構的全面重塑。
在這場變革中,每一位管理者與創業者都在思考: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人才?現在的員工還需要什麼技能? 答案並不簡單,但這些問題將決定下一代職場的樣貌與企業的競爭力。
——面對職場巨變,他們該如何規劃未來?
當今社會,正站在人工智能(AI)引發的巨大轉型門檻前。2025年畢業的大學生與碩士生,進入的職場與他們入學時所想像的,已經完全不同。ChatGPT橫空出世,無人收銀、自動編輯、AI客服普及,我們看見一個警訊: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工作」,不論藍/白領,正迅速消失中。
這一代年輕人投入大量時間金錢接受高等教育,卻面臨「知識落伍」、「產業重組」、「職位消失」三重壓力。他們該怎樣面對即將來臨的變局?大學所學還有用嗎?本文希望從AI技術的演進談起,探討新世代畢業生在未來十年的定位與方向。
一、AI衝擊下的職場再造:人力與程式的競賽
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一份報告,2030年前,全球約三分之一的工作職位將面臨自動化威脅。這不只是重複性的基層工作,如收銀員、資料輸入員、倉務員;連許多專業工作——如會計、法律助理、基礎醫學影像判讀、甚至初級程式開發——也已出現AI取代跡象。
這波變革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全面且快速」。與以往的科技革新不同,AI不只是提高效率,更直接侵蝕知識工作者的核心價值。會寫報告的AI、會畫圖的AI、會做簡報的AI已成現實。剛畢業的學生,往往技能不足以勝任高階決策,又與AI在操作層面重疊,成為「最尷尬的一群」。
二、大學教育的再定位:知識還有用嗎?
面對技術快速演進與職場變化,許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心中浮現相似的疑問:這些年所學的知識還適用嗎?AI會不會讓我們白讀了書?
這樣的焦慮,其實反映了整個教育制度正處於轉型的過渡期。一方面,AI的普及確實讓知識的價值結構改變了;但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依然是個人建立邏輯思維、價值觀、專業技能與跨界理解的重要場域。
要回應這些挑戰,我們認為高等教育的角色必須重新定義。今天的大學不再只是知識的提供者,更應成為學習方法的培養者與創造實踐場景的設計者。我們也觀察到,高等教育在面對AI時代的挑戰上,仍有一些值得討論與改進的空間:
1. 教材更新慢於技術進步
部分課程內容可能尚未完全緊貼業界的最新應用與AI技術的演進,這使得學生需要額外主動學習新的數位工具與思維模式。
2. 未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未來的技術
在知識更新極快的時代,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吸收與應用新知識,成為學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3. 缺乏跨領域與應用導向訓練
AI是一個結合技術、人文、邏輯與創意的產物,而傳統學術往往過度專門化,學生在應對跨領域問題時,仍需要更多實作與整合的機會。
4. 未能提供機會場景讓學生創造
和第一點相關,除了利用AI幫忙做功課,處理一些文字上的事情,學生未有機會利用AI 去創造,真正去體驗、發掘AI 的功能。
當「知識」這個概念被工具取代、被搜尋引擎即時發掘調取後,教育的重心不再是記住知識,而是運用知識創造價值。
三、新職場的遊戲規則:價值從哪裡來?
進入AI主導的職場,傳統的履歷不再是唯一門票。新世界對年輕人提出了新的生存法則:
1. 會用AI,比懂AI更重要
即使你不會寫程式,也應該學會怎樣用ChatGPT自動生成報告、用Notion AI整理會議紀錄、用Gamma寫簡報,而不只局限而用AI 寫電郵。AI是工具,不是敵人。當然,在知道AI 的進化,跟上步伐去運用AI 的同時,你也要懂得AI 的局限。
2. 人類學,是未來職場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在不同演講、課堂與企業培訓中反覆強調:真正讓我們與AI區分開來的,是「人性」與對「人性」的理解。
這不只是文科,而是未來最實用的職場技能。
因為創作、管理、團隊領導、靈感與感應,皆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之上。AI雖能模仿語言與圖像,卻無法真正在「情境中」人懷感知價值。
人類可在不同空間、文化與氣氛中感知細微差異,進而創造嶄新價值,這是教育應該訓練的核心能力。
四、新世代畢業生的五個建議
在這個變局快速的時代,我們不再只需要「博而全」的人才,而是能在多技能基礎上,發展單點深度專精的實戰者。換句話說:我們要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並把那一點做到極致,然後放入多變的環境中去創造價值。
我們需要的是T型人才、π型人才,懂得跨界協作,也能在某一核心技術或領域上持續深耕。只有這樣,才能在人機混合、產業融合、需求多變的世界中站穩陣腳。
1. 別做AI的替代品,要成為AI的駕駛員。
設計流程讓AI幫你工作,提高效率和準確度,而不是與AI搶飯碗。
2. 把「人性」變成你最大的價值資產。
人類學思維,是新時代職場的底層邏輯——觀察人性、理解感受、創造連結,這是AI模仿不了的。
3. 把團隊合作變成創造價值的起點。
我們對學生的真正期望,不是死記硬背的理論,而是能在現實世界中,與他人共創、解決問題、感知現場。雖然現在「手機」可能是你最親密的接觸對象,但我們依然相信人際、團隊溝通能力極為重要。
4. 改革教育制度,讓學生「提前上場」
我一直主張,大學四年不應全待在校園裡度過。
與其花四年學理論,不如將第四年變成「企業實習或創業實戰年」:讓學生提早接觸現實世界,與AI共事、與數據共存、與多元文化協作。這比任何一門考試都更能訓練未來能力。
5. 把「靈感」與「感受力」變成競爭力。
未來不是「資訊最多」的人勝出,而是「能感受到世界變化」的人勝出。人類的靈感來自觸碰、空氣、語氣與直覺,而非伺服器裡的資料庫。有時放下手機,多看看世界,也許你會發現有些現實問題能被你和AI 所解決,從而發掘機遇。
五、結語:我們應該為年輕人打造怎樣的未來?
AI今日扮演的是一個「通才知識庫」,但我們預見的下一步,是AI Agent成為一支專才型勞動力。我始終相信,像VibeRe這類低代碼或無代碼的Agent編程工具只是起點——真正的「全自動自主系統」即將出現,人類將不再是指令的輸入者,而是目標與策略的定義者,AI則自行設計執行邏輯並不斷優化。
能夠自動處理流程、理解語境、接收任務並執行複雜操作。未來的企業、政府與創業團隊,將需要一整套「AI勞動力管理系統」。這代表,人類不只是使用者,而是AI Agent的管理者與協作者。
在這樣的未來中,每一項產品與服務都將「即時升級」:功能標準與品質不再穩定,而是根據最新技術持續演進。因此,年輕人不僅要學會怎樣使用AI,更要理解AI如何進化、如何與其他系統協同、如何為自己與社會創造價值。
今天的大學生不是知識太少,而是「與世界的距離太遠」。AI已經進入職場,教育不能再只待在象牙塔裡教知識,而要重新設計學習的現場感與即戰力。
每一位畢業生都應該能夠清晰地陳述:在他們的學位與求學歷程中,曾經經歷了什麼挑戰、做過什麼實踐、測試過哪些想法,並從中學會了什麼。他們不應該只是被動完成學業要求,而應主動走入社會、產業或研究領域中,把所學套用在真實情境中,去試驗自己所相信的觀念,培養出真正的自我與方向感。
對2025年即將畢業的你,我們有以下建議:
- 問問自己:我未來能否善用AI與其協作,而不是被其取代?這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心態與應變能力的展現。
- 尋找能讓你價值發揮的場域。不一定是高薪名企,而是能讓你持續學習、累積實戰、主動參與決策的環境。
- 將AI視為你的職涯助力,而非威脅。透過AI提升輸出效率、擴展思維、實現創意,這將是你與他人拉開差距的關鍵。
- 最重要的是,不停問自己:「我能為別人解決什麼問題?」答案會是你價值的起點。
我們希望學生能在多變與挑戰並存的未來中,培養出主動發掘、面對問題與創造價值的能力。對於即將步入社會的畢業生來說,重要的不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能否將所學轉化為行動、協作與創新的能力。
在當今職場,企業愈來愈重視那些能提出解決方案、主動優化流程、提升顧客與用戶體驗的團隊成員。換言之,企業尋找的是能夠帶來改變與成效的人才。
因此,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可以嘗試更多實踐與設計導向的任務,從中培養觀察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應該在課堂中與現場中學習如何觀察、定義、設計與實驗,進而提出有價值的改變建議。
我們也鼓勵畢業生持續學習與深造,無論是碩士研究、專業證照,還是實際投入某一領域的應用與研究,這些深度積累都將有助於建立更具差異化與不可替代性的個人價值。因此,教育應該更積極地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只是「指出問題」。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問題導向(problem-based)、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以及實踐導向的學習文化。只有懂得提供具體行動方案與實驗精神的人,才能在AI浪潮下脫穎而出。
我亦大力鼓勵持續進修與終身學習。除了職場實戰,更應鼓勵年輕人追求碩士學位、專門研究,甚至攻讀博士或進行專項學術探究。這些「深度學習」的歷程,將有助於他們在AI社會中建立獨有的知識結構與不可取代性。
大學的價值,不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提供技能與方向的啟蒙。知識會透過AI個人助理隨身相伴,AI導師(Tutor)與輔助工具將無所不在,讓學習門檻大幅降低。當知識變得易於取得,重點就不再是「知道什麼」,而是「怎樣運用、整合與創造」。未來,越來越多無需思考的「低認知勞動」將由AI Agent接手,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具備判斷、想像與創造能力的人。因此,我們更要具備一種創業者的心態:不等待指令、不依賴制度,而是主動定義問題、尋找資源、創造價值。、專門研究,甚至攻讀博士或進行專項學術探究。這些「深度學習」的歷程,將有助於他們在AI社會中建立獨有的知識結構與不可取代性。
AI已經進入職場,學習方式與應用場景也在不斷轉變。
「我未來如何與AI協作?我的價值要從哪裡來?」
我們的責任,不是為他們安排一條穩定的路,而是教會他們在混亂與變動中創造秩序、創造價值。
资訊來源: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4406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